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軍隊與社會
ARMIES AND CIVIL C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 
開課學期
95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方震華 
課號
Hist5180 
課程識別碼
123 U122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普306 
備註
範疇:中國。 領域:一般。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5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51militar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自古以來,軍隊就是中國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隨著時間的發展,中國歷代士兵的來源,軍隊的組織及武官的出身背景,都經歷了釵h重大的變化。由於組成份子的不同,軍隊的社會地位與扮演的角色也有所改變。過去對於軍隊的研究大多環繞著戰爭的過程來進行討論。其實,歷史上承平的時代長,戰亂的時代短,只注意戰亂時代的軍隊,不足以全盤瞭解軍隊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。本課程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來觀察軍隊,從軍隊的組成變化為起點,探討軍人在社會上的地位、角色和弁鄋漣幭隉A並分析軍人與社會上其他階層人士的互動,期望由這個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某些特色。
教學上以講授為主,並安排討論課,以培養嬝版M分析史料的能力。學生除按時聽講外,並須按進度嬝物(fca9)w讀物,參與課堂討論。配合本課程的進行,另有一學分的「研導」課程,對相關議題進行深入討論,研究生修習本課程者必須選修研導課。

 

課程目標
第一週 概論─從社會文化看軍事
第二週 上古的軍隊與戰爭─重要的傳統
第三週 長期戰爭與普遍徵兵
第四週 國慶日停課
第五週 從文武不分到職業軍官
第六週 軍事論著的出現及其意義(讀《孫子》)
第七週 徵兵制的由盛而衰─秦漢時代
第八週 世家大族與兵權的轉移
第九週 緩衝週
第十週 府兵制的實際與神話(討論杜牧的軍事論著)
第十一週 職業軍人地位的下降─從晚唐到北宋
第十二週 南宋的文武關係
第十三週 非漢族政權下的兵與民
第十四週 明代的軍人地位與國家發展
第十五週 晚清的軍事主義與軍閥的形成
第十六週 以黨領軍─廿世紀的軍隊
第十七週 結論:從「以文御武」到「軍隊國家化」
第十八週 期末考
 
課程要求
評量方式:
各項成績所佔之比重為:平時成績10%,平時考10%,兩份作業40%,期末考40%。作業須以winword 打字,字體限細明體或標楷體,字型大小為12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重要參考書籍:
藍永蔚,《春秋時期的步兵》(台北:木鐸, 1987)
雷海宗,《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》(台北: 里仁, 1984)
黃仁宇,《萬曆十五年》(台北:食貨, 1985)
劉子健,〈略論宋代武官群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〉,《兩宋史研究彙編》(台北: 聯經, 1987),頁173-184。
劉子健,〈從儒將的概念說到歷史上對南宋初張浚的評論〉,《國史釋論》(台北,食貨,1988),頁481-485
陳寅恪,〈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〉,《陳寅恪先生文集》(台北:里仁,1982)
高敏,《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》(鄭州:大象出版社,1999)
劉琴麗,《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》(北京: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6)
何冠環,《北宋武將研究》(香港:中華書局,2003)
趙國華,《中國兵學史》(福州:福建人民出版社,2004)
章群,《唐代蕃將研究》,(台北: 聯經, 1986)
谷霽光,《府兵制度考釋》(上海市 : 上海人民出版社, 1962)
高明士,〈唐朝的文和武〉,《台大文史哲學報》48期(1998),頁147-166
古怡青,《唐代府兵制度興衰研究》(台北:新文豐,2002)
杜正勝,《編戶齊民─傳統政治社會結構的形成》(台北:聯經出版社,1990)
李訓詳,《先秦的兵家》(台北:台大文史叢刊,1991)
傅樂成,〈漢代的山東與山西〉,《漢唐史論集》(台北:聯經1977),頁65-79
何茲全,〈魏晉南朝兵制〉,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16(1947年),頁229-27
毛漢光,《中國中古政治史論》(台北: 聯經, 1990)
王曾瑜,《宋朝兵制初探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2)
蕭啟慶,《元代史新探》(台北:新文豐出版社,1983)
蕭啟慶,〈元代幾個漢軍世家的仕宦與婚姻〉,收入《蒙元史新研》(台北:允晨,1994),頁267-348
陳高華主編《中國軍事制度史》(鄭州:大象出版社,1997)
黃寬重,《南宋地方武力─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》(台北: 三民, 2001)
于志嘉,《明代軍戶世襲制度》,(台北:學生書局,1987)
黃一農,1996,〈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──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〉,《清華學報》, 新26卷第1期,頁31-70。
熊志勇,《從邊緣走向中心─晚清社會變遷中的軍人集團》(天津:天津人民出版社,1998)
劉旭,《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》(鄭州:大象出版社,2004)
陳志讓,《軍紳政權》(台北:谷風出版社,1986)
Philip Kuhn,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--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, 1796-1864, Cambridge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70.
Edward Dreyer, China at War, 1901-1949. New York : Longman, 1995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10% 
 
2. 
平時考 
10% 
 
3. 
作業 
40% 
 
4. 
期末考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9  第一講 
第2週
9/26  第二講 
第3週
10/3  第三講 
第5週
10/17  第四講 
第6週
10/24  第五講 
第7週
10/31  第六講 
第8週
11/07  第七講 
第9週
11/14  第八講 
第10週
11/21  第九講 
第11週
11/28  第十講 
第12週
12/05  第十一講